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0月30日
寧毁綠水青山 何不移民灣區?
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先生近日向傳媒推介填海造地大計,大嶼山東部對開水域填海2600公頃(比施政報告提出的1700公頃再多900公頃)、開發南丫島陸地兼在周邊填海445公頃(合計1800公頃)、沙田馬料水填海490公頃,合共造地5200公頃,足夠容納約200萬人居住。
胡應湘先生對填海造地的熱誠,可謂多年如一日,這和他的土木工程師背景有關係,他是以工程師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既然香港樓房供應嚴重短缺,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70平方呎,是世界倒數第二差,劏房和「納米樓」盛行,年輕人置業天方夜譚,所以要造地解決問題。既然市民大眾不願犧牲郊野公園,便唯有在維港以外不影響航道的淺水海域填海;再不夠便移山,例如可以在大嶼山芝麻灣、南丫島及港島南山頭「開山」,既增闢土地又提供泥石填海,何樂而不為?至於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他認為滿足人的居住需求更重要。
胡應湘欠宏觀大局考慮
重視環保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當然不認同胡應湘先生的想法。即使我們用工程師的思維來看事情,胡先生的主張仍然有問題,就是不夠高瞻遠矚,欠缺宏觀大局考慮。如果香港是一個孤懸世外的海島(如日本),或者被強鄰包圍(如新加坡),在境內不斷填海造地,也許是唯一選擇。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特區政府正大力配合中央國策,使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交通基建如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已相繼建成,還有更多跨境口岸和通道在建造或規劃中。那麼,考慮解決港人居住需求時,為什麼不把整個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內的土地一併考慮,單單在香港境內造地,不斷破壞綠水青山呢?假如日後香港人口不止1000萬,增加至1200萬、1500萬,難道就要把水塘和公園也填平來建屋?到時還要不要鳳凰山、獅子山、太平山?
讓願意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居住的香港人遷移居所,馬上就騰出房屋,外遷的人馬上就享有較寬敞的居室。只要提供跨境交通工具、開設港式診所和學校,讓香港永久居民優先使用,相信有不少人願意。本土青年當然不會去,但建制派的支持者可能願意。建制派政黨如果擔心流失選票,可以在投票日安排大巴接他們回來投票。長遠來說,香港市區中心地帶必然像紐約曼哈頓那樣,地價貴租金貴,只適宜上班,下了班便坐地鐵、火車回家,一小時車程是很平常的。紐約市政府會在曼哈頓半島對開填海造地,建一個新曼哈頓來安置100萬人口嗎?當然不會,沒有一個美國工程師會提這樣的建議。那為甚麼香港的工程師偏偏喜歡這樣做?寧願毁掉留給子孫後代的綠水青山,也要在香港島旁邊造一個「新香港島」,這是哪門子工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