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9年1月8日
無悔無愧 卻非無憾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風風光光地成立,風風火火地工作,去年除夕日提交報告時,卻似風燭殘年、狂風落葉,連一個坐着向記者發表報告的房間也沒有。小組主席黃遠輝對傳媒說:無怨、無悔、無愧;聽的人卻都知道,並非無憾。與政府合作多年的公職王,何竟落得如此下場?
小組的報告兩邊不討好,這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命運。在社會嚴重撕裂、兩極分化的洪流中,試圖凝聚民意、締造共識,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迹近不可能的任務。如果說判斷錯誤,那是決定成立這個小組的人的責任。小組成員按章程辦事,無負於政府委託。政府冷淡對待小組的最後報告,連一個高級官員也不派去撐場,一個像樣的發布會房間也不提供,除了涼薄二字,還有什麼更貼切的形容?
小組的工作並非沒有瑕疵。報告發表後,民間團體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不分優次」,即報告指大多數市民支持建立土地儲備,藉以解決土地供應長期不足的難題,方法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例如在大嶼山以東水域填海1,000公頃;批評者指諮詢方法有誤,沒有提供成本效益數據,沒有環境影響評估,沒有氣候變化對策,沒有和其他開發土地選項作深入的利弊比較。
又例如,報告指大多數市民支持以公私合營方式開發新界私人農地,只要制訂公平公開公正的機制,便可防止官商勾結。然而何謂公平公開公正的機制?與現行的官地回收機制,或市建局的收地賠償機制,有何不同之處?社會大眾對這個機制若無共識,則支持公私合營的所謂主流民意,其實只是一廂情願。
儘管如此,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還是比特首施政報告優勝得多。專責小組每一項解決土地荒的建議,最低限度是經過嚴謹的討論,有若干實證研究基礎,有經過廣泛的民意諮詢;施政報告提出填海1,700公頃,在大嶼山以東興建巨型人工島,這忽然多出來的700公頃,沒有經過嚴謹的論證,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單純是長官意志閉門造車。專責小組成員辛勤工作15個月,動員整個社會集思廣益,結果特首關起門來幾個星期自己拍板搞掂。早知如此,當初何必煞有介事地成立專責小組,又何必動員社會大眾參與討論?
有識之士還是否願加入政府諮詢架構?
經此一役,社會上有公信力、愛尊嚴、顧面子的有識之士,還是否願意冒險加入特區政府的諮詢架構?看到早些時周永新教授的遭遇,再看看近日黃遠輝先生的經歷,再愚蠢的人也明白,昔日政府與諮詢組織成員互敬互讓、共同決策的英式行政管治制度,已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內地官場那種領導人一言九鼎的中式決策文化。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