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1月20日
建制應補鑊而非諉過
美國國會屬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年度報告,指摘香港在實施一國兩制和保障言論自由上出現重大倒退,建議國會檢討是否繼續視香港為有別於內地的獨立關稅區,繼續容許軍民兩用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到香港。這是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美方首次針對香港提出制裁建議,形勢非常嚴峻。
面對如此巨大威脅,特區政府和建制派的領導者如何回應?迄今為止,公眾聽到來自政府聲明、特首講話和人大常委譚耀宗等人的回應,主要有3點:一是斥責美方報告偏頗失實;二是堅持遏制港獨言論及23條立法;三是指摘泛民向海外國家唱衰香港引致制裁。這樣的回應,能夠讓香港避過災難嗎?當然不能!
決策者須反省治港方針有否走偏
美國國會的報告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上網找來翻閱。報告羅列的缺失,包括拒絕美方根據引渡協議提出移交逃犯的要求、取消讓美國軍艦停泊、在香港境內鐵路車站實施中國內地法律、威嚇學術界人士噤聲、檢控和平集會領袖、以政治審查否決參選人、禁制本地政黨、驅逐外國新聞工作者等等,這一大串招致美國國會不再信任香港的事情,全部是中央或特區政府的政治決定,跟在野的泛民主派無關。把美方威脅制裁歸咎泛民,是罔顧事實、轉移視線,對解決問題毫無作用。
建制的責任是解決問題,不是諉過於人。若要解決問題,首先要自我檢討。即使美方報告有偏頗、有政治動機,決策者也須反省,治港方針政策是否走偏了,引致國際反彈?對外宣布《中英聯合聲明》已成歷史文件,不再有約束力,繞過《基本法》制度把中國內地法律引伸到香港,驅逐《金融時報》新聞工作者,這些行為真有必要嗎?作這些決定的人,明顯錯誤判斷了國際形勢,把香港推進中美角力的漩渦。
港府須與中央商議暫緩23條
如今,特區政府必須認真考慮如何補救。首先,監管美國進口高科技產品的安排必須加強,除了確保這類敏感商品(如超級電腦)不會被遷移至內地,還要確保不會被內地人員接觸及使用,變相成為軍事發展或監控民眾的工具。這是游說美方維持現有出口安排的重要步驟。其次,特區政府必須和中央商議,暫緩23條立法計劃。如果在這樣惡劣的國際形勢下強行立法,法案通過之日,恐怕就是香港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變成普通中國城市之時。
美國不承認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只是制裁的第一步。接着來的就是收緊香港中國公民赴美留學、公幹、移民,嚴格審查香港資金進入美元系統,鼓勵美國企業遷移亞太總部。最後是以新加坡取代香港,作美資的國際金融中心。建制派人士要認真盤算,如何避免跌入這個螺旋式下滑的制裁深淵?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