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傲慢 自取其辱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9年1月15日

。
特區政府宣布今年2月起提高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從60歲增至65歲,這個決定遭到立法會各黨派議員強烈反對。這次風波顯示,今時今日單憑官僚的專業理性制訂政策,已經行不通,必須尊重社會現實,也必須照顧政治現實。

專業傲慢 自取其辱

特區政府宣布今年2月起提高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從60歲增至65歲,以反映港人平均壽命延長、退休年齡延後的社會現實。這個決定遭到立法會各黨派議員強烈反對,政府若不押後或修改決定,即將出台的財政預算案恐怕會遇到巨大阻力。這次風波顯示,今時今日單憑官僚的專業理性制訂政策,已經行不通,必須尊重社會現實,也必須照顧政治現實。

行政當局犯兩點錯誤

勞工及福利局這次鬧出軒然大波,並不是政策的理念有特大問題,不是影響的人數目特別多,亦不是涉及的金額特別大。統統都不是,正因如此,才值得檢討。為何從特首到局長,雙腳踩到地雷上仍然毫無警覺,還自覺道理十足,怪責議員出爾反爾,埋怨市民不明大勢所趨?這種官僚的「專業傲慢」若不改變,今後還會不斷碰釘,必須認真汲取教訓。

事後回看,行政當局今次犯的錯誤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忽略了香港社會已呈兩極化的現實;其二是忽略了選舉年建制派政黨不能支持削減福利。

先說第一點。將退休年齡和退休後福利推延至65歲,這個施政方向沒有錯,但必須深入分析這個轉變對不同階層人士的影響,可以差天共地。以政府公務員為例,手上捧着鐵飯碗,延長退休年齡等於多賺5年錢,只有好處沒有風險,當然舉腳贊成。但對於低技術勞工來說,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到了接近60歲時,可能已經力不從心。僱主如果有選擇,也會挑較年輕力壯的,他們能夠找到穩定工作的機會大大減少。當社會失業率低企時,問題可能不明顯;一旦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他們就會首當其衝,被排出勞動市場。這還未計及電腦人工智能和各種自動化機器的影響。對這些邊緣勞工來說,延遲退休其實等於延長失業。雖說他們仍可以申請健全人士綜援,只是每月金額少約1000元,但香港許多私人安老院舍的牀位收費是與長者綜援掛鈎的,少了這1000元就無法入住,被迫要去拾荒幫補生計。這是否行政當局想見到的結果?

政治現實方面,建制派和民主派政黨在選舉年都不可能支持削減福利,尤其不可能在政府仍有數百億元盈餘時削減長者福利。這本來是政治常識,特首林鄭月娥和勞福局長羅致光沒有理由不知道,不可能因為建制派議員支持了去年的預算案,而預算案內有幾行細字預告了今年會有這個轉變,就天真地以為議員已經批准了,不用再諮詢議會和公眾,擇日實施即可。行政會議內不是有建制派政黨的代表嗎?他們全都眼矇耳聾、啞口無言嗎?怎可能發生特首說議員已批准而建制派議員卻集體叫屈呢?不論當中是誰判斷錯誤,對市民大眾來說,這是建制派的責任。既然作錯了決定,就要修正錯誤,否則票債票償。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無悔無愧 卻非無憾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9年1月8日

經過16個月工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向特首提交最終報告,然後見記者講解。有別於去年4月底在政府總部演講廳宣布展開土地大辯論的做法,小組主席黃遠輝(圖左)昨獲安排在西翼大堂會見傳媒,過程長達1小時20分鐘,部分記者席地而坐看報告,黃遠輝則全程站立解釋報告內容。
經過16個月工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向特首提交最終報告,然後見記者講解。有別於去年4月底在政府總部演講廳宣布展開土地大辯論的做法,小組主席黃遠輝(圖左)昨獲安排在西翼大堂會見傳媒,過程長達1小時20分鐘,部分記者席地而坐看報告,黃遠輝則全程站立解釋報告內容。

無悔無愧 卻非無憾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風風光光地成立,風風火火地工作,去年除夕日提交報告時,卻似風燭殘年、狂風落葉,連一個坐着向記者發表報告的房間也沒有。小組主席黃遠輝對傳媒說:無怨、無悔、無愧;聽的人卻都知道,並非無憾。與政府合作多年的公職王,何竟落得如此下場?

小組的報告兩邊不討好,這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命運。在社會嚴重撕裂、兩極分化的洪流中,試圖凝聚民意、締造共識,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迹近不可能的任務。如果說判斷錯誤,那是決定成立這個小組的人的責任。小組成員按章程辦事,無負於政府委託。政府冷淡對待小組的最後報告,連一個高級官員也不派去撐場,一個像樣的發布會房間也不提供,除了涼薄二字,還有什麼更貼切的形容?

小組的工作並非沒有瑕疵。報告發表後,民間團體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不分優次」,即報告指大多數市民支持建立土地儲備,藉以解決土地供應長期不足的難題,方法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例如在大嶼山以東水域填海1,000公頃;批評者指諮詢方法有誤,沒有提供成本效益數據,沒有環境影響評估,沒有氣候變化對策,沒有和其他開發土地選項作深入的利弊比較。

又例如,報告指大多數市民支持以公私合營方式開發新界私人農地,只要制訂公平公開公正的機制,便可防止官商勾結。然而何謂公平公開公正的機制?與現行的官地回收機制,或市建局的收地賠償機制,有何不同之處?社會大眾對這個機制若無共識,則支持公私合營的所謂主流民意,其實只是一廂情願。

儘管如此,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還是比特首施政報告優勝得多。專責小組每一項解決土地荒的建議,最低限度是經過嚴謹的討論,有若干實證研究基礎,有經過廣泛的民意諮詢;施政報告提出填海1,700公頃,在大嶼山以東興建巨型人工島,這忽然多出來的700公頃,沒有經過嚴謹的論證,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單純是長官意志閉門造車。專責小組成員辛勤工作15個月,動員整個社會集思廣益,結果特首關起門來幾個星期自己拍板搞掂。早知如此,當初何必煞有介事地成立專責小組,又何必動員社會大眾參與討論?

有識之士還是否願加入政府諮詢架構?

經此一役,社會上有公信力、愛尊嚴、顧面子的有識之士,還是否願意冒險加入特區政府的諮詢架構?看到早些時周永新教授的遭遇,再看看近日黃遠輝先生的經歷,再愚蠢的人也明白,昔日政府與諮詢組織成員互敬互讓、共同決策的英式行政管治制度,已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內地官場那種領導人一言九鼎的中式決策文化。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不檢控梁振英是政治決定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2月18日

前特首梁振英早前出席一個論壇後,大批傳媒包圍追問他對律政司不檢控的回應,記者不斷問「會否覺得還自己清白」、「是否律政司不起訴就不作回應」,梁未有開腔,僅全程保持微笑,在保安護送下離去。
前特首梁振英早前出席一個論壇後,大批傳媒包圍追問他對律政司不檢控的回應,記者不斷問「會否覺得還自己清白」、「是否律政司不起訴就不作回應」,梁未有開腔,僅全程保持微笑,在保安護送下離去。

不檢控梁振英是政治決定

律政司長鄭若驊就廉署的UGL事件調查,決定不檢控前特首梁振英,指證據不足,但沒有詳細解釋理據,也沒有尋求獨立的大律師意見,偏離過去處理高級官員案件的做法,遭外界質疑是政治決定。

「未能確立不同意」等同合法?

不檢控梁振英,需要提出具說服力的理據,因為梁振英秘密收取UGL巨額分手費,作為支持UGL收購DTZ(戴德梁行)及持續當其顧問的報酬,談判分手費時梁雖辭了董事職務,DTZ董事會主席也知道他和收購買家談自己的分手費,但分手費協議並沒有獲DTZ董事會通過,涉嫌觸犯了代理人未經公司許可收取報酬的防賄法例,表面上有足夠證據提出檢控,這是為何廉署無法草草結案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推翻這個推斷,就要找出當年DTZ董事會知情及同意梁單獨收取巨額分手費,導致收購作價下調的證據。如果有這個證據,律政司要對外解釋為何不檢控梁就很容易,拿不出這證據就無法令人信服,為何打工仔秘撈取酬數千元也被檢控,但公司董事未得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同意秘密收取買家幾千萬元卻不檢控。

如今律政司對外的解釋是,「證據未能確立戴德梁行不同意梁振英接受這些款項」,這是非常荒謬的,董事會決定同意,梁就可合法取酬,董事會沒決定同意,梁取酬就非法,未能肯定董事會不同意,即有董事同意有董事反對,甚或有董事不知情,等於董事會沒有在知情下作出過同意的決定,那就是沒有同意,代理人取酬就不合法,怎可能把「未能確立不同意」等同合法?如果這歪理成立,將來被控秘撈的人是否可以說,他收取外界款項促成交易對公司也有好處,管理層有人同意有人反對,證據未能確立公司不同意他接受這些款項,所以不應檢控?

無獨立法律意見 無詳細解釋

過去政府高官涉及刑事調查,律政司決定是否檢控前,都會尋求獨立執業的資深大律師意見,藉此讓外界看到,檢控決定並無偏私,沒有官官相衛。當年決定不檢控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以及檢控前特首曾蔭權公職人員行為不當,都有獨立的法律意見書,並且對外詳細解釋,今次不檢控梁振英,既無獨立法律意見,亦無詳細解釋,做法截然不同,理所當然令外界質疑。

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為政府辯護說,可能因為案情太清楚,沒有需要尋求獨立法律意見,律政司長只要對外多作解釋便可。這個說法完全違背事實和常理,如果案情清楚,調查就不用一拖4年;如果證據清楚顯示梁無罪,律政司早就按先例找獨立法律意見,讓獨立人士告訴公眾為何不檢控。律政司的官員不是笨人,不會連這麼簡單的道理也不懂,而且過去也一直是這樣做的,要找幾個心態上接近檢控方的獨立大律師,一點也不困難,之所以沒有找,唯一的合理推斷就是:案情細節不方便讓獨立大律師和公眾知悉,只好由律政司長關起門來拍板!這個公然偏私護短的決定,是特區律政工作的恥辱。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不作馬前卒 持守緩衝地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2月11日

華為創辦人長女、首席財務官(CFO)孟晚舟,12月1日(即習特會當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轉機時被拘押,中國已向美、加兩國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立即放人。華為除了在5G發展道路上受到西方多國阻撓外,還要面對孟晚舟被拘的風波。
華為創辦人長女、首席財務官(CFO)孟晚舟,12月1日(即習特會當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轉機時被拘押,中國已向美、加兩國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立即放人。華為除了在5G發展道路上受到西方多國阻撓外,還要面對孟晚舟被拘的風波。

不作馬前卒 持守緩衝地

冷戰雖沒有硝煙,卻有真實死傷。在許多人眼中,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被捕、華裔美國科學家張首晟自盡,都是中美科技冷戰的犧牲品。香港在這場冷戰中該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及安全審查委員會上月發表報告,用了一整章談美中之間的科技角力,指中國若在5G流動通訊及物聯網領域取得科技領先,將會威脅美國的經濟及國防利益。報告點名指華為、中興、中移動等中國企業在國際通訊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些企業的代表還成為了多個國際通訊標準設定組織的主席或副主席,美國必須採取反制行動。美、英、澳等國家已經用國家安全為理由,限制或禁止使用華為的通訊設備,如今美國要求加拿大拘捕及引渡華為的第二號人物兼接班人孟晚舟,指她操控香港公司違法向伊朗出售美國電腦設備,自然被外界視為全面封殺華為的部署。

中國的反應頗不尋常,孟晚舟被捕的消息傳出後,中國官方起初的反應相當克制,外界的解讀是,由於孟晚舟被捕之日,正值習近平與特朗普在阿根廷舉行峰會之時,北京不想影響習特會氣氛,避免破壞在90天內談判解決中美經貿分歧的艱巨任務,所以忍辱負重。但其後外交部和官媒的姿態轉趨強硬,對加拿大和美國發出了強烈抗議,要求立即釋放孟晚舟及取消通緝令,中美之間就華為問題的博弈,進入「埋身肉搏」的階段。

中美「埋身肉搏」 政治表忠愚不可及

面對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正在摔跤的巨人,香港這小個子該怎麼辦?工聯會的選擇是當國家的馬前卒,跑去美國領事館門外抗議,向戴上特朗普面具的演員作狀拳打腳踢一番,這個做法極其不智,對中國沒有丁點實際幫助,只會吸引美國政界把矛頭移向香港,加大力度追究孟晚舟使用的香港公司Skycom,如何瞞騙美國企業其與華為的關係;孟晚舟如何取得多本特區護照,掩飾到訪敏感國家的足迹。工聯會的政治表忠行動愚不可及,建制派若群起仿效,就等於邀請美國加快制裁香港。

憑實力公平競賽 是香港最可貴之處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說,會轉用華為手機以表支持。建制派人士考慮使用華為手機,當然沒有問題,但不能放棄使用美國的蘋果手機!展望未來,隨着中美科技冷戰加劇,華為手機可能絕迹西方市場,蘋果手機在內地也隨時被封殺,唯有香港這個中美角力的緩衝之地,可以同時容納蘋果與華為,讓它們憑實力在5G流動通訊市場上公平競賽,這才是香港最可貴、最有價值之處。

不當馬前卒,持守緩衝地,香港才有希望在中美冷戰的夾縫中安然前行。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紅線肆意狂飈 法院須挽狂瀾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2月4日

24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於12月3日發表聲明,批評政府取消朱凱廸(前排左三)參選鄉郊代表選舉資格,是隨意劃「紅線」,對此表示極度憤怒及最強烈譴責。
24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於12月3日發表聲明,批評政府取消朱凱廸(前排左三)參選鄉郊代表選舉資格,是隨意劃「紅線」,對此表示極度憤怒及最強烈譴責。

紅線肆意狂飈 法院須挽狂瀾

立法會新界西民選議員朱凱廸參選村代表,選舉主任指他「隱晦地支持獨立是港人的一個選項」,裁定其參選提名無效(DQ)。特區政府這個決定,把政見審查制度延伸至基層諮詢組織,並且以不表態反對他人來推斷當事人的政見,對特區所有公職人士均有深遠影響,司法機構應盡快審理這宗DQ案,阻止選舉主任肆意擴充政治紅線,箝制言論自由。

選舉主任懷疑朱凱廸不真誠擁護《基本法》,主要建基於他過去兩年多簽署過的政治聲明和發表過的文章,曾提及「主權在民」、「港人自決前途」、「港人應決定自己的命運」、「突破基本法框架」等字眼。朱凱廸在回覆中表明,所謂前途自決,其具體訴求是爭取修改基本法第158及159條(關乎解釋權和修改權的條文),實現基本法和政制的民主化改革。單憑這些修憲主張,不足以達至朱凱廸不擁護基本法的結論,否則歷來所有提倡修憲的人都會變成違憲。選舉主任遂要求朱明確表態,不支持港獨作為前途自決的選項,並反對任何村代表參選人以任何形式提倡港獨。朱凱廸再回覆,指選舉主任誤解了他說前途自決的意思,並指其他人的言論自由受基本法保障,選舉主任不應要求他去反對他人主張。選舉主任認為朱不表態反對,就是隱晦地支持以「獨立」作為自決選項,與提倡港獨無異。

朱凱廸被DQ 帶出兩問題

朱凱廸DQ事件帶出了兩個問題,其一是村代表只是基層諮詢組織成員,不是基本法規定須依法宣誓的重要公職,特區政府仍要把宣誓擁護基本法引伸出來的政見審查制度,套用到每個村代表參選人身上,這做法的法律依據為何,並不清晰。如果政府可以這樣做,將來就可以對所有公務員、司法人員、諮詢組織成員,甚至法定機構僱員和政府合約承辦商人員,要求他們簽署確認書「擁護基本法」,作為履行職務的前提;如果這些人員發表過可令政府質疑的言論,就有可能被革職。這種政見審查制度對言論自由的潛在影響既深且廣。

其二,過去針對立法會參選人的政見審查,是以參選人之前的公開言論作依據,要求參選人澄清和解釋;這次卻是要求參選人表態反對某些選舉主任設想的立場(如港獨是自決選項),並要參選人表態反對其他人有這種立場;參選人不按指示表態,便被視為隱晦支持該立場。這個審查盤問的邏輯若被確立,成為法律認可的審查方法,則日後當局只要對何謂「擁護基本法」作出闡述引伸,例如擁護基本法必然擁護中國主權,任何人若拒絕表態反對他人侵犯中國主權行為(例如美國近日作為),便可被視為不擁護基本法。這種強迫表態反對的政治手法,與建國初年內地逼迫教會牧者,乃至文革期間動員群眾公審「黑五類」,原理如出一轍。

如今的問題是,特區法院是否願意為選舉主任背書,確認這套肆意狂飈的政見審查?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選舉予人希望 才有動力投票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1月27日

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塵埃落定,獲建制派力撐的陳凱欣(右)以106,457票當選,民主派推舉的工黨李卓人(左),以及民協前成員馮檢基(中)分別取得93,047和12,509票,兩人的票數加起來仍不及陳凱欣。
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塵埃落定,獲建制派力撐的陳凱欣(右)以106,457票當選,民主派推舉的工黨李卓人(左),以及民協前成員馮檢基(中)分別取得93,047和12,509票,兩人的票數加起來仍不及陳凱欣。

選舉予人希望 才有動力投票

立法會九龍西選區補選揭盅,建制派陳凱欣擊敗泛民主派的李卓人和馮檢基,再次贏得補選議席,而且得票跟上次補選時民建聯的鄭泳舜相若,顯示建制派的動員能力強而有效,讓知名度不高、沒地區經驗的候選人空降也能勝選。泛民主派落敗,除了內訌分薄票源,更大的原因是選民「心淡」不投票,顯示泛民陣營的世代交替出現斷層,欠缺能予人希望和動力的候選人及政治主張。

對建制陣營內政治領袖來說,陳凱欣勝選雖值得高興,但也埋下隱患。經兩次九西補選勝利,在建制派背後指點江山的中聯辦官員會雄心萬丈,相信只要挑選外貌好、形象佳的參選人,開動選舉機器,便穩得逾10萬鐵票,建制派政黨和公務員系統的重要性相對下降;若泛民主派自此潰不成軍,議會再無失控隱憂,中共代理人便可向公務員系統和親建制政黨全面收權、直接指揮。從這個角度看,泛民與建制在地區選舉上勢均力敵,保持對峙與張力,反而較有利維持現狀。

對泛民陣營內政治領袖來說,要歸咎外在因素不難,例如北京強勢打壓、政府任意DQ(取消資格),令一線候選人出局,令眾多泛民選民心淡,這些都是事實。但同樣真實的是泛民推舉出來的參選人,不論Plan A、Plan B,都無法取得泛民選民廣泛認同,無法刺激投票率上升。為什麼?

泛民世代交替現斷層

每一次大型群眾運動,都會催生一批泛民政治領袖。「八九六四」催生了李柱銘、司徒華等第一代泛民政治領袖。「零三七一」催生了余若薇、梁家傑等新一代泛民政治領袖。2014年的「雨傘運動」本來也催生了新一代政治領袖,並且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初露鋒芒,但他們的本土自決理念不見容於北京,他們的抗爭策略和「去中國化」主張,也疏離了老一輩的泛民支持者,導致整個泛民陣營的世代交替出現斷層、真空。這次九西補選代泛民出戰的竟然是老將李卓人,出來攪局的也是老將馮檢基,選舉主張毫無新意,試問年輕一代怎有動力出來投票?

九西補選投票當日,適逢台灣九合一選舉揭盅,無黨籍的柯文哲在國民黨和民進黨夾擊下,險勝連任台北市長;國民黨內非主流的韓國瑜空降高雄,竟奪去民進黨盤踞20年的地盤。柯和韓的冒起,顯示有大批台灣選民厭倦傳統的藍綠撕裂對決,尋求希望與出路。香港其實也有不少選民厭倦建制與泛民的撕裂對決,希望看到新一代的參選人,希望聽到予人希望的政治主張。這份期待,泛民和建制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都必須回應。選舉予人希望,選民才有動力出來投票!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建制應補鑊而非諉過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1月20日

香港總商會主席夏雅朗(右)昨表示,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報告的建議定對營商造成影響,但仍有信心香港可以維持獨立關稅區地位。左為總商會總裁袁莎妮。
香港總商會主席夏雅朗(右)昨表示,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報告的建議定對營商造成影響,但仍有信心香港可以維持獨立關稅區地位。左為總商會總裁袁莎妮。

建制應補鑊而非諉過

美國國會屬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年度報告,指摘香港在實施一國兩制和保障言論自由上出現重大倒退,建議國會檢討是否繼續視香港為有別於內地的獨立關稅區,繼續容許軍民兩用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到香港。這是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美方首次針對香港提出制裁建議,形勢非常嚴峻。

面對如此巨大威脅,特區政府和建制派的領導者如何回應?迄今為止,公眾聽到來自政府聲明、特首講話和人大常委譚耀宗等人的回應,主要有3點:一是斥責美方報告偏頗失實;二是堅持遏制港獨言論及23條立法;三是指摘泛民向海外國家唱衰香港引致制裁。這樣的回應,能夠讓香港避過災難嗎?當然不能!

決策者須反省治港方針有否走偏

美國國會的報告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上網找來翻閱。報告羅列的缺失,包括拒絕美方根據引渡協議提出移交逃犯的要求、取消讓美國軍艦停泊、在香港境內鐵路車站實施中國內地法律、威嚇學術界人士噤聲、檢控和平集會領袖、以政治審查否決參選人、禁制本地政黨、驅逐外國新聞工作者等等,這一大串招致美國國會不再信任香港的事情,全部是中央或特區政府的政治決定,跟在野的泛民主派無關。把美方威脅制裁歸咎泛民,是罔顧事實、轉移視線,對解決問題毫無作用。

建制的責任是解決問題,不是諉過於人。若要解決問題,首先要自我檢討。即使美方報告有偏頗、有政治動機,決策者也須反省,治港方針政策是否走偏了,引致國際反彈?對外宣布《中英聯合聲明》已成歷史文件,不再有約束力,繞過《基本法》制度把中國內地法律引伸到香港,驅逐《金融時報》新聞工作者,這些行為真有必要嗎?作這些決定的人,明顯錯誤判斷了國際形勢,把香港推進中美角力的漩渦。

港府須與中央商議暫緩23條

如今,特區政府必須認真考慮如何補救。首先,監管美國進口高科技產品的安排必須加強,除了確保這類敏感商品(如超級電腦)不會被遷移至內地,還要確保不會被內地人員接觸及使用,變相成為軍事發展或監控民眾的工具。這是游說美方維持現有出口安排的重要步驟。其次,特區政府必須和中央商議,暫緩23條立法計劃。如果在這樣惡劣的國際形勢下強行立法,法案通過之日,恐怕就是香港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變成普通中國城市之時。

美國不承認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只是制裁的第一步。接着來的就是收緊香港中國公民赴美留學、公幹、移民,嚴格審查香港資金進入美元系統,鼓勵美國企業遷移亞太總部。最後是以新加坡取代香港,作美資的國際金融中心。建制派人士要認真盤算,如何避免跌入這個螺旋式下滑的制裁深淵?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港資海外觸礁「為國捐軀」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1月13日

APA於澳洲經營燃氣管道業務(圖),長實、長江基建及電能合組財團擬以763.63億元收購,惟方案最終被澳洲政府以「不符國家利益」為由否決。
APA於澳洲經營燃氣管道業務(圖),長實、長江基建及電能合組財團擬以763.63億元收購,惟方案最終被澳洲政府以「不符國家利益」為由否決。

港資海外觸礁「為國捐軀」

長實集團是香港華人企業走向國際最成功的一家,很早便起用外國人當集團屬下主要企業的總裁,公司在海外註冊,企業接班人在外國念大學、拿了外國護照,集團近年頻頻變賣中港兩地物業,大舉買入西方國家的能源、碼頭、電訊、水務等公用事業,換取更高資金回報率和穩定現金流,也分散了集團資產所在,從而降低了風險,這個投資策略廣受好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已經高度國際化的香港華人企業,其收購計劃竟然被澳洲政府視為威脅國家利益,為什麼?

長實集團發的聲明說,澳洲政府反對收購計劃,並非針對長實;澳洲財長明確表示,歡迎長實投資澳洲其他經濟領域。長實說的是事實,澳洲政府並非不歡迎長實去澳洲投資,如果長實在澳洲發展商場、百貨、零售,澳洲政府將倒履相迎;但涉及戰略利益的項目,如能源、通訊、港口,恐怕便無法成事。兩年前長實收購澳洲一家電力企業,同樣因澳洲政府反對而告吹。今次長實收購APA受阻,說明在澳洲政府眼中,讓長實控制澳洲的天然氣管道,將會威脅澳洲的國家安全,這和長實自己的經營方針無關,相信主要是因為它的華人背景,澳洲政府擔心中國政府可以對長實施加影響,間接操控澳洲的能源供應。

香港華人企業過去長期享受中西兩個世界的好處,返內地投資被看為外資,享受外國投資者的優惠待遇,到海外投資則被視為港資,而香港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不會像中國內地企業那樣受到諸般限制。這個得天獨厚的情况,近年出現明顯變化。當北京領導人覺得香港平穩過渡已經完成,不用再強調兩制的差別,可以高舉一國的大旗,加快推進香港與內地融合,把香港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港資企業的地位便起了變化——變成和內地企業難以區別,在好些外國政府眼中變成了中國企業。

港企海外併購受阻僅前奏

從中國的長遠戰略利益來看,讓香港與內地保持距離,讓港資企業保持獨特身分,本來是更加有利的。可惜近年北京的香港政策與此背道而馳,本地華人企業無可避免為此付出代價。海外併購受阻只是前奏,華人赴西方升學,若涉及高科技領域,恐怕愈來愈難;華人申請移民西方,不免遭受嚴苛的背景審查。香港人過去尚可獨善其身,未來唯有望天打卦,期盼中國與西方改善關係。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憶金庸:獨裁乃中國災難根源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1月6日

「一代大俠」查良鏞於2018年11月12日設靈,不設公祭。靈堂內的橫匾「一覽眾生」四字出自摰友蔡瀾手筆,兩側輓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則是查良鏞以自己的14部武俠小說書名取字而成。
「一代大俠」查良鏞於2018年11月12日設靈,不設公祭。靈堂內的橫匾「一覽眾生」四字出自摰友蔡瀾手筆,兩側輓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則是查良鏞以自己的14部武俠小說書名取字而成。

憶金庸:獨裁乃中國災難根源

查良鏞先生離世,所有金庸迷都痛心懷念,只能藉着重溫他的作品,稍抒胸臆。我從小看金庸小說長大,由此培養出對中文寫作的興趣,後來投身新聞行業,有幸加入查先生創辦的《明報》,一晃眼便20多年,可說與查先生的文字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得悉查先生仙遊,心情波動不已,唯有重溫他的舊作,從中稍得慰藉。

《袁崇煥評傳》道德境界最高

個人認為,查先生的作品中,道德境界最高、時代氣息最厚的一部,並不是那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而是附錄於小說《碧血劍》書末、寫於1975年中的《袁崇煥評傳》。這部短篇著作解開了一個歷史謎團:為何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冤枉忠臣,錯殺大將袁崇煥,自毁長城斷送江山。

金庸指出:「崇禎所以殺袁崇煥,並不只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那麼簡單……崇禎於十二月初一將袁崇煥下獄,到明年八月十六才處死,中間有八個半月時間深思熟慮。他曾幾次想放了袁崇煥,要他再去守遼,因此有『守遼非蠻子不可』的話,從宮中傳到外朝來。既然有這樣的話,當然已充分明白皇太極的反間計。」

「然而為什麼終於殺了他?顯然,崇禎不肯認錯,不肯承認當時誤中反間計的愚蠢。殺袁崇煥,並不是心中真的懷疑他叛逆,只不過要隱瞞自己的愚蠢。以永遠的卑鄙來掩飾一時的愚蠢!」

「只要專制獨裁的制度存在一天,大家就只好碰運氣。袁崇煥和億萬中國人民運氣不好,遇上了崇禎。崇禎運氣不好,做上了皇帝。他倉皇出宮那一晚,提起劍來向女兒長平公主斬落時,淒然說道:『你為什麼生在我家?』正是說出了自己的心意。他的性格、才能、年齡,都不配做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的皇帝。歸根結底,是專制制度害了他,也害了千千萬萬中國人民。」

「袁崇煥死後二百三十六年,那時清朝也已腐爛得不可收拾了,在離開袁崇煥家鄉不遠的地方,誕生了孫中山先生。他向中國人指明:必須由見識高明、才能卓越、品格高尚的人來管理國家大事。一旦有才幹的人因身居高位而受了權力的腐化,變成專橫獨斷、欺壓人民時,人民立刻就須撤換他。」

「袁崇煥和崇禎的悲劇,明末中國億萬人民的悲劇,不會發生於一個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國家中。把決定千千萬萬人民生死禍福的大權交在一個人手裏,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中一切災難的基本根源。過去我們不知道如何避免這種災難,只盼望上天生下一位聖主賢君,這願望經常落空……孫中山先生不但說明了這個道理,更畢生為了剷除這個災禍根源而努力。」

「在每一個時代中,我們總見到一些高貴的勇敢的人,為了人群而獻出自己的一生……從高貴的人性中閃耀出來的瑰麗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之中,也照亮了人類歷史的道路。」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寧毁綠水青山 何不移民灣區?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8年10月30日

筆者提出與其在東大嶼填海,不如吸引部分市民到大灣區居住。
筆者提出與其在東大嶼填海,不如吸引部分市民到大灣區居住。

寧毁綠水青山 何不移民灣區?

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先生近日向傳媒推介填海造地大計,大嶼山東部對開水域填海2600公頃(比施政報告提出的1700公頃再多900公頃)、開發南丫島陸地兼在周邊填海445公頃(合計1800公頃)、沙田馬料水填海490公頃,合共造地5200公頃,足夠容納約200萬人居住。

胡應湘先生對填海造地的熱誠,可謂多年如一日,這和他的土木工程師背景有關係,他是以工程師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既然香港樓房供應嚴重短缺,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70平方呎,是世界倒數第二差,劏房和「納米樓」盛行,年輕人置業天方夜譚,所以要造地解決問題。既然市民大眾不願犧牲郊野公園,便唯有在維港以外不影響航道的淺水海域填海;再不夠便移山,例如可以在大嶼山芝麻灣、南丫島及港島南山頭「開山」,既增闢土地又提供泥石填海,何樂而不為?至於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他認為滿足人的居住需求更重要。

胡應湘欠宏觀大局考慮

重視環保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當然不認同胡應湘先生的想法。即使我們用工程師的思維來看事情,胡先生的主張仍然有問題,就是不夠高瞻遠矚,欠缺宏觀大局考慮。如果香港是一個孤懸世外的海島(如日本),或者被強鄰包圍(如新加坡),在境內不斷填海造地,也許是唯一選擇。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特區政府正大力配合中央國策,使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交通基建如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已相繼建成,還有更多跨境口岸和通道在建造或規劃中。那麼,考慮解決港人居住需求時,為什麼不把整個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內的土地一併考慮,單單在香港境內造地,不斷破壞綠水青山呢?假如日後香港人口不止1000萬,增加至1200萬、1500萬,難道就要把水塘和公園也填平來建屋?到時還要不要鳳凰山、獅子山、太平山?

讓願意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居住的香港人遷移居所,馬上就騰出房屋,外遷的人馬上就享有較寬敞的居室。只要提供跨境交通工具、開設港式診所和學校,讓香港永久居民優先使用,相信有不少人願意。本土青年當然不會去,但建制派的支持者可能願意。建制派政黨如果擔心流失選票,可以在投票日安排大巴接他們回來投票。長遠來說,香港市區中心地帶必然像紐約曼哈頓那樣,地價貴租金貴,只適宜上班,下了班便坐地鐵、火車回家,一小時車程是很平常的。紐約市政府會在曼哈頓半島對開填海造地,建一個新曼哈頓來安置100萬人口嗎?當然不會,沒有一個美國工程師會提這樣的建議。那為甚麼香港的工程師偏偏喜歡這樣做?寧願毁掉留給子孫後代的綠水青山,也要在香港島旁邊造一個「新香港島」,這是哪門子工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