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通通識》561期 內地速遞蓬勃發展 日派億件

本期內容:

時事議題﹕內地速遞蓬勃發展 日派億件
時事議題﹕速遞走入百姓家 改變中國社會
時事議題﹕管理亂象頻生 須加規管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世界三分鐘﹕巴西領袖新政劍指亞馬遜
觀點與角度﹕長者綜援門檻應否上調?
火星庫﹕新聞商品化 激發媒體新可能
概念解碼﹕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明報通通識》559期 全球1990萬嬰兒未打疫苗

本期內容:

時事議題﹕全球1990萬嬰兒未打疫苗
時事議題﹕疫苗普及遇障礙 疾控恐付諸流水
時事議題﹕香港疫苗措施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圖表拆解﹕廢物棄置量每年輕微增加
透視救援﹕兒童歷戰亂 心靈烙印難平
法解通識﹕內幕消息如糖衣毒藥
摘星拆解﹕放寬公共空間影響居民?

《明報通通識》558期 內地王全璋案不公開審理

本期內容:

內地王全璋案不公開審理
時事點對點﹕「抗西方文化」 內地禁聖誕
時事點對點﹕重啟商業捕鯨 日擬退出國際委會
Data解密﹕消費意欲減 零售增長放緩
通識實踐﹕紙皮為席天為被 體驗無家者生活
Road to 5**﹕No shortcut to increasing land supply
概念解碼﹕公民責任(civic responsibility)
焦點新聞﹕一周焦點通識新聞

《明報通通識》557期 香港人口持續老化

本期內容:

時事議題﹕香港人口持續老化
時事議題﹕港人全球最長壽 長者生活快樂否?
時事議題﹕公共年金保障有限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生活看通識﹕借鏡丹麥綠色交通發展
世界三分鐘﹕塞爾維亞幾許烽火連天
新媒體時代﹕小心屏幕被操控 跳出「回音室效應」
題型拆解﹕推行政策「困難與挑戰」

《明報通通識》556期 律政司不起訴梁振英

本期內容:

律政司不起訴梁振英
時事點對點﹕免疫療法醫愛滋 武漢兩教授獲專利
時事點對點﹕130警需紀律聆訊 升47%
Data解密﹕港童睡11小時最快樂
你識唔識﹕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憂喜參半
配對題
選擇題
明報通識網﹕2018/19學年時事通識問答比賽
Road to 5**﹕Trade War
集師廣益﹕中國研發晶片的困難
焦點新聞﹕12月焦點通識新聞

《明報通通識》555期 法改會倡立檔案法

本期內容:

時事議題﹕法改會倡立檔案法
時事議題﹕設立《檔案法》增公眾問責?
時事議題﹕《公開資料守則》缺法律效力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漫畫拆解﹕造價半億 觀塘噴泉獲批
世界三分鐘﹕黃背心運動 揭法國深層矛盾
透視自然﹕掘蜆缺規管 可致生態失衡
法解通識﹕商場跌倒 或涉民事侵權
觀點與角度﹕領展被指霸權 政府應回購?
摘星拆解﹕基因編輯嬰兒為何誕生?

專業傲慢 自取其辱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9年1月15日

。
特區政府宣布今年2月起提高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從60歲增至65歲,這個決定遭到立法會各黨派議員強烈反對。這次風波顯示,今時今日單憑官僚的專業理性制訂政策,已經行不通,必須尊重社會現實,也必須照顧政治現實。

專業傲慢 自取其辱

特區政府宣布今年2月起提高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從60歲增至65歲,以反映港人平均壽命延長、退休年齡延後的社會現實。這個決定遭到立法會各黨派議員強烈反對,政府若不押後或修改決定,即將出台的財政預算案恐怕會遇到巨大阻力。這次風波顯示,今時今日單憑官僚的專業理性制訂政策,已經行不通,必須尊重社會現實,也必須照顧政治現實。

行政當局犯兩點錯誤

勞工及福利局這次鬧出軒然大波,並不是政策的理念有特大問題,不是影響的人數目特別多,亦不是涉及的金額特別大。統統都不是,正因如此,才值得檢討。為何從特首到局長,雙腳踩到地雷上仍然毫無警覺,還自覺道理十足,怪責議員出爾反爾,埋怨市民不明大勢所趨?這種官僚的「專業傲慢」若不改變,今後還會不斷碰釘,必須認真汲取教訓。

事後回看,行政當局今次犯的錯誤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忽略了香港社會已呈兩極化的現實;其二是忽略了選舉年建制派政黨不能支持削減福利。

先說第一點。將退休年齡和退休後福利推延至65歲,這個施政方向沒有錯,但必須深入分析這個轉變對不同階層人士的影響,可以差天共地。以政府公務員為例,手上捧着鐵飯碗,延長退休年齡等於多賺5年錢,只有好處沒有風險,當然舉腳贊成。但對於低技術勞工來說,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到了接近60歲時,可能已經力不從心。僱主如果有選擇,也會挑較年輕力壯的,他們能夠找到穩定工作的機會大大減少。當社會失業率低企時,問題可能不明顯;一旦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他們就會首當其衝,被排出勞動市場。這還未計及電腦人工智能和各種自動化機器的影響。對這些邊緣勞工來說,延遲退休其實等於延長失業。雖說他們仍可以申請健全人士綜援,只是每月金額少約1000元,但香港許多私人安老院舍的牀位收費是與長者綜援掛鈎的,少了這1000元就無法入住,被迫要去拾荒幫補生計。這是否行政當局想見到的結果?

政治現實方面,建制派和民主派政黨在選舉年都不可能支持削減福利,尤其不可能在政府仍有數百億元盈餘時削減長者福利。這本來是政治常識,特首林鄭月娥和勞福局長羅致光沒有理由不知道,不可能因為建制派議員支持了去年的預算案,而預算案內有幾行細字預告了今年會有這個轉變,就天真地以為議員已經批准了,不用再諮詢議會和公眾,擇日實施即可。行政會議內不是有建制派政黨的代表嗎?他們全都眼矇耳聾、啞口無言嗎?怎可能發生特首說議員已批准而建制派議員卻集體叫屈呢?不論當中是誰判斷錯誤,對市民大眾來說,這是建制派的責任。既然作錯了決定,就要修正錯誤,否則票債票償。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

無悔無愧 卻非無憾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9年1月8日

經過16個月工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向特首提交最終報告,然後見記者講解。有別於去年4月底在政府總部演講廳宣布展開土地大辯論的做法,小組主席黃遠輝(圖左)昨獲安排在西翼大堂會見傳媒,過程長達1小時20分鐘,部分記者席地而坐看報告,黃遠輝則全程站立解釋報告內容。
經過16個月工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向特首提交最終報告,然後見記者講解。有別於去年4月底在政府總部演講廳宣布展開土地大辯論的做法,小組主席黃遠輝(圖左)昨獲安排在西翼大堂會見傳媒,過程長達1小時20分鐘,部分記者席地而坐看報告,黃遠輝則全程站立解釋報告內容。

無悔無愧 卻非無憾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風風光光地成立,風風火火地工作,去年除夕日提交報告時,卻似風燭殘年、狂風落葉,連一個坐着向記者發表報告的房間也沒有。小組主席黃遠輝對傳媒說:無怨、無悔、無愧;聽的人卻都知道,並非無憾。與政府合作多年的公職王,何竟落得如此下場?

小組的報告兩邊不討好,這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命運。在社會嚴重撕裂、兩極分化的洪流中,試圖凝聚民意、締造共識,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迹近不可能的任務。如果說判斷錯誤,那是決定成立這個小組的人的責任。小組成員按章程辦事,無負於政府委託。政府冷淡對待小組的最後報告,連一個高級官員也不派去撐場,一個像樣的發布會房間也不提供,除了涼薄二字,還有什麼更貼切的形容?

小組的工作並非沒有瑕疵。報告發表後,民間團體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不分優次」,即報告指大多數市民支持建立土地儲備,藉以解決土地供應長期不足的難題,方法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例如在大嶼山以東水域填海1,000公頃;批評者指諮詢方法有誤,沒有提供成本效益數據,沒有環境影響評估,沒有氣候變化對策,沒有和其他開發土地選項作深入的利弊比較。

又例如,報告指大多數市民支持以公私合營方式開發新界私人農地,只要制訂公平公開公正的機制,便可防止官商勾結。然而何謂公平公開公正的機制?與現行的官地回收機制,或市建局的收地賠償機制,有何不同之處?社會大眾對這個機制若無共識,則支持公私合營的所謂主流民意,其實只是一廂情願。

儘管如此,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還是比特首施政報告優勝得多。專責小組每一項解決土地荒的建議,最低限度是經過嚴謹的討論,有若干實證研究基礎,有經過廣泛的民意諮詢;施政報告提出填海1,700公頃,在大嶼山以東興建巨型人工島,這忽然多出來的700公頃,沒有經過嚴謹的論證,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單純是長官意志閉門造車。專責小組成員辛勤工作15個月,動員整個社會集思廣益,結果特首關起門來幾個星期自己拍板搞掂。早知如此,當初何必煞有介事地成立專責小組,又何必動員社會大眾參與討論?

有識之士還是否願加入政府諮詢架構?

經此一役,社會上有公信力、愛尊嚴、顧面子的有識之士,還是否願意冒險加入特區政府的諮詢架構?看到早些時周永新教授的遭遇,再看看近日黃遠輝先生的經歷,再愚蠢的人也明白,昔日政府與諮詢組織成員互敬互讓、共同決策的英式行政管治制度,已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內地官場那種領導人一言九鼎的中式決策文化。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劉進圖]